DappSo
其实,有很多基于区块链项目而发行的代币一毛钱价值都没有。究其根本,是因为价值捕获机制不够,市场策略随意以及上岗培训流程复杂繁琐使得区块链生态系统变的问题重重。此外,相关科技生态系统尚未成熟,大众缺乏文化动因接受去中心化技术也是主要原因。大多数区块链上的项目,基本都没有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没有用户,没有盈利甚至在其代币生态系统中的持有资本或是活跃用户都完全为零。这篇文章的总体论点与其它文章提出的论点并不相互排斥。
不过我想表达的是:
现如今,区块链网络上没有主流的实用价值安全的进行点对点交易,传递信息,语音或是视频;无信任,可证明公平的算法;个人隐私以及审查阻力。这些东西其实没有人在乎。
为了能够被大部分人接受,我们或者说区块链网络需要主流的实用功能。我们想要普通民众,比如环保活动人士,普通民工,家庭主妇等在具备对主权个体追求的同时,还想要他们具备对区块链,加密货币的分享之心。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一场互联网架构革命增强人们的认知,但是增强认知的责任不在用户,而是那些自诩掌握着网民网络生活的公司企业们。
然而不幸的是,现在大部分过得有滋有润的企业家对此都不屑一顾。别问我为啥…我也不晓得!
有意义的实用功能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实用价值,比方说点对点的应用程序,跨国的,高度隐私的,并且具有审查阻力特质的交易其实对发达国家里富得流油的有钱人来说压根无关紧要。对他们来讲,唯一有意义且让他们觉得轻松一点的地方在于可以借用投资能力对冲日后可能会出现的通货紧缩。而在其他方面,转换成本,认知学习开销以及缺乏工具使得人们很难抛弃传统的中心化应用和支付方式。再说了,大部分普通民众隐私意识薄弱,没有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担忧意识。
区块链网络和加密货币绝对有实用价值,它能够帮助解决互联网和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这一天的到来还需花费高额的成本,目前绝非最佳时机。虽然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使用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增加成本,但是对目前并不是核心关键的事物来讲,转换成本太高。还有,正如Andreas M. Antonopoulos 曾经好几次说过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涉及到隐私和抵制审查制度这些方面。
那么像是去中介,提高效率,让人们不再受数据的奴役这些方面来讲是怎么样的呢?
Emmmm如果人们真的对此有足够高的关注度的话,这些确实是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的实质问题。但是仍会面临以下这些问题:第一,糟糕的用户体验;第二,繁琐的融资和技术培训;第三,人们并不care!
所谓项目,卖的其实都是故事。所以大多数在发达国家中启动的项目兜售的也都是解决第一世界问题的故事。压根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存在的那些问题。再说这些项目也无法承载用户,维持项目中网络的使用需求。因此导致效用和投机价值的比率很低。记住:目前,还没有一个注重保护隐私,抵制资产审查,区块链实用功能相关的“文化运动”能抵得过人们对代币,加密货币的贪婪之心和投机炒作。
若想要大多数人接受区块链技术,人们应该拒绝此类投机买卖,设计出一套好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在文化层面激发人们对保护个人隐私,提供审查阻力的强烈意愿。
否则的话就只是为了毫无价值的故事而卖钱罢了。更糟糕的是,这种没有意义的行为会引发近日来的投机泡沫,还会成为更多投机泡沫的基石。
现在,加密货币市场里的每个人都急于找寻新的有意义的方式来花掉自己的“新钱”。但是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案例供大家花钱,最终导致大量用户对这个行业心生厌烦退出市场。
投机故事
读史使人明智。深入了解历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引发我们就如何建设未来社区生态方面头脑风暴。话不多说,让我先来解开迄今为止区块链项目上的猜测,看看能否 a)设计出更好的奖励机制b)将奖励机制同吸引人的实用功能相结合。
如果人们购买代币或是加密货币却没有意图拿去交易或是在网络世界里流通,那么对用户来讲,他们是为了什么? 这种行为其实相当于风险投资,在投机买入代币或是加密货币未来的价值和网络效应。早期的企业,创业公司都是向初始投资者推销他们的故事。那么区块链项目发行代币想要对外讲的,对外兜售的故事是什么呢?
1)代币升值;2)商品的卖点;3)管理方式
代币升值
2017年是ICO爆发的一年。“早期入场”是当年行业内最为主流的观点。有很多项目企图将奥地利经济学同硅谷创业网络效应相结合。这个说法为很多人绘制了一张美好的有限供应需求与日俱增的大饼。因为这句话蕴含的意思是:基础资产,自由贸易的价格相对于美元等稳定货币正在上涨。
是不是很有趣?然鹅正如我们多次看到的,B2B应用程序,终端用户应用程序的受众用户变幻无常,他们的转移成本通常都很低,仅在极个别的主流社交网络和包含大多数业务的商务应用程序中切换。因此“网络效应”并不是一个稳定的GTM策略。
再说另一个流行的观点——“胖协议”学说。这是一个让人为之振奋的理论。它研究的是加密资产的存在,为共享数据层和在其之上构建的应用程序提供算力。随着用户可以随意的从一个应用程序转移到另一个应用程序,它认为大量的价值都应该积累在加密资产上而非应用程序中。然鹅目光短浅的投资者却忽视了区块链项目团队的GTM能力,这就错失了“胖”协议能够运转的核心关键点——用途。网络必须具备价值才能吸引所有人,否则就会没用户,没网络效应。如前文提到过的,多数用户根本不具备文化素养或是实际动机来接纳当前这些复杂的点对点应用程序。
商品卖点
知道淘金热吗?鼓吹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赚到钱!Emmmm可能有时候还得做一点点工作。过去几年里,区块链项目也承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投资。什么只要通过ICO,HODL就可以赚翻之类的承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通过兜售故事然后获利百万的模式。
模式一——价值存储
批判比特币是一种“稳健货币”是非常难的事情。原因在于:比特币基于数学。如果你喜欢伪匿名属性,抵制审查制度并且经常使用跨境支付,那么他对你来说是实用的。比特币实行限量供应,对矿工的奖励定期递减,这个设计相当讲究。由于没有“pre-mine”又在数学上严格遵守原始价值,比特币为那些相信它的人博得了价值储藏的权利。越多人相信供应有限的存储价值,理论上讲比特币就越值钱。当然,在最后一枚比特币被挖出来以后,比特币网络还需要继续保持同样级别的安全、抵制审查、转账和价值存储。
作者观点:这个模式非常棒!
模式二——分红代币
诸如量子链,以太坊这样的网络让那些HOLD的人同样可以执行工作,分享网络收益。一个去中心化的企业应该维持住整个网络甚至是维护应用程序状态。一旦有人获得代币,就能将自己绑定为该网络上的节点,对保证网络安全的自动化工作提供算力,对未来数据库状态达成去中心化共识。用户通过向网络支付费用同步更新数据库,各个节点从工作中按比例赚取这些费用。即便是发达国家里的开发者也会想要创造一个无人能挡的应用程序。
作者观点:这个模式酷到爆!
模式三——知识产权代币
知识产权代币听起来似乎不存在,但使用它能对知识产权进行独家专访或是提供权限。尽管 Spotify和Netflix都声称自己要重新定义音乐和电影行业,品牌和知识产权管理上的问题依然顽固肆虐。艺术家/音乐人和粉丝形成点对点的网络让人听了觉得过于理想化又牵强,但如果我们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比如法律体系,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唯一的问题是:能否让它简单到艺术家/音乐人和粉丝同时对其有产生兴趣?
如今,音乐许可证必须通过与唱片公司,经理人的1对1谈话获得。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里面涉及到了中介人或是平台费。但是向YouTube视频销售背景音乐许可证应该是一种简易的点对点交易。而且这个网络也适用于从流媒体,门票以及其他商品交易等方向把艺术家和粉丝相关联。另外,向网络提交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添加执照智能合约,案例智能合约,限定应用智能合约或是其他市场机制方面的智能合约能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作者观点:这种模式或许可行。
模式四——收藏以及游戏代币
此类代币通常都是不可替代的品种,但并不是必要的。玩家可以以游戏币的形式出售,然后这些金币通过不断在不同游戏中变幻而升值。但是,要完成这个想法并不是想象的辣么简单,现在就有一些项目正尝试做出来。不过,当一个游戏贴上“全新”的标签的时候,养成死忠粉是很难的事情。
以加密猫为例。因为没有品牌价值,迷恋猫这款游戏的设计方面会要求用户们喜爱上他们这种前所未有的宠物,普通大众不会在乎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因此, Kittyverse没有任何主流实用价值。 可能在商业中他拥有最好的用户体验,但没有品牌价值利用使迷恋猫难以进入电玩领域。
实际生活中,如果有一家游戏工作室有不好的言行举止对公共造成负面影响,那么用户可以选择终止游戏,不再会买这家的游戏,甚至是起诉这家游戏工作室。比如天堂(Lineage)出过的一款叫做 $28k USD sword游戏。与之相反, Nifty License 的存在会让这种现象呈现另一种走向,游戏方可以对用户的这种行为提起法律诉讼。这种方向的发展无疑会激起区块链社区群的不满和激愤。
管理
管理结合了效用和投资。管理不需要区块链技术,毕竟有许多管理形式都存在着目前区块链无法解决的缺陷。比如有着传统技术架构的公司治理完美吗?他并不完美,但是有区块链解决方法吗?不好说。
证券市场旨在允许公司为大型项目筹集资金。它允许民众投资,个人能从这些项目创造的经济价值中获得收益,股东有权投票,管理和操控他们投资的公司。随着股东人数增加至数百万人,投资人对管理失去兴趣,这种管理模式就会变质。现在的股东们都很少投票了,就算投票也仅仅是在某些事情变糟糕的时候。市场里囊括了无数家公司,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成千上万名股东。这使得投票和管理的交易成本高的令人难以置信。
另外,效用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有趣。豪威测试是用来判定投资合同的条款,里面规定如果“有任何利润来源于发起人或是第三方的努力或经营”那么就为投资合同。如果说管理会约束获利的决策,那么就代表你持有证券。因此仅凭管理并不足以防范监证会。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普通法的豪威测试也存在着“期待获利”的“陷阱”。
在区块链网络上,一个更为简单的,为多数企业用到的豪威测试版本应该是这样的:
有人购进代币,期待能从别人的动作中获利
结论
这世上真的存在不劳而获就能赚到的钱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得处在正确的时间地点。自2017年起的大部分代币项目要么是A烫手证券;要么是B分文不值。也难怪2017年的那些还在天真的依靠有限供应代币,零GTM策略以及糟糕经济环境的古老项目正日益下滑。
那些代币项目都意图建立自己无边界的,抵制审查制度的经济。想法确实不错,问题是没人在乎。前面指出过:所有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真正效用价值(如隐私、审查阻力和非中介化),与转换成本和学习曲线相比,主流吸引力较小。项目用户体验差,执行时管理培训摩擦大以及文化层次上无关紧要的信息都应该为此负责。至今我们还未曾看到效用和投机价值比率升高,这个高点是自互联网时代以来的,但它不会是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最后高点。
原文作者:DappSo
原文链接
https://www.dappso.cn/3096.html
Dapp Store:
https://store.dappso.cn